大约是在07年秋,成都紫东设备调试的时候,拌粉机的轴组件发现问题,需要在公司生产再运抵客户所在地。当时境况要求我们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制作,然后空运送至客户所在地,这种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。
这个组件需要重新设计图纸并审核,然后联系外协工厂精细加工再进行配装,拿到成品常规需要一周的时间,即使安装专人专职操作,也不会少于3天,无疑这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。
接到指令时已接近中午,公司技术、生产、工艺、外协、销售的主管人员利用午餐的时间商量如何处置,午餐结束仍然没有进展,只能召集更多的骨干力量加入讨论处置方案。
二十出头的王江波是装配钳工、当时车间的技术骨干之一,他提出如果能有技术的支持,在晚上下班前完成图纸,他可以借助外协厂的设备连夜加工,就地配装,在外协厂直接发货,预计能在明天中午完成。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,技术部王淑楼立即表态,愿意担当主设计并承诺下午7点前保证拿出一份准确无误的图纸。参与会议的所有部门承诺为了这次的任务,可以后期补办管理流程,根据需要可以借调公司的任何人参与其中,可以利用公司及外协部门的任何资源,目标达成各部领导请客,为参与这次攻坚任务的团队庆功。
“开始总是需要勇气,尤其是为了达到超乎常规的目标”,让人欣慰的是图纸阶段异常的顺利,下午5点已经设计并审核完成,6点的时候,江波已经在外协工厂的车间了下料了。
次日下午2点钟接到客户来电,“你们快递的配件已经收到了,谢谢,没想到你们真的完成了,你们可能不知道为我避免了多少损失,我泡了十吨玉米啊,终于不用霉掉了,谢谢,谢谢”。
此时的江波还在外协厂的更衣室里,外协厂的经理说:“你们的人也太敬业了吧,干到快十点了!现在在更衣室睡着了”。
事情已经过去很久,现在的应急处置机制就是来源于此次事件,跨部门协同,突破常规,往往能实现更多的“不可能”。